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在校学生反诈骗意识能力,有效遏制各类诈骗违法犯罪在学校蔓延,根据省公安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厅、团省委等部门要求,青岛市捷能技术学校于近日组织新生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护航青春伴成长”防范诈骗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主要围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性、电信网络诈骗手段防范知识、预防电信诈骗手段和反诈相关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性
1.个人与家庭的经济灾难:许多受害者不仅毕生积蓄被骗光,还可能因借贷陷入债务泥潭,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崩溃,甚至引发婚姻破裂、亲人反目等连锁悲剧。
2.社会安全感的严重透支:当“官方来电”“熟人求助”都可能是骗局时,公众对日常通信、社交关系的信任被瓦解,进而对社会环境产生普遍的不安感,影响正常社会交往。
3.个人信息安全的全面失守:诈骗分子为精准行骗,会通过非法渠道搜集公民身份证号、通话记录、消费习惯等私密信息,这些信息的泄露不仅是隐私被侵犯,更可能成为电信诈骗之外的盗窃、冒用身份等犯罪的“温床”。
4.技术防控的被动局面:诈骗分子紧跟技术潮流,利用AI拟声、虚拟定位、暗网交易等新技术设局,其手段更新速度常快于现有法律规制和执法技术,导致打击工作陷入“被动追赶”的困境。
5.国家对外交往的隐性阻碍:跨国电信诈骗案件中,若涉案资金、人员涉及多国,可能引发相关国家对中国打击犯罪力度的质疑,甚至影响国际司法合作的推进,间接损害国家的国际信誉。
二、电信网络诈骗手段防范知识
1、刷单返利类诈骗
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诈骗类型,主要以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复合型诈骗居多。此类诈骗发案量和造成的损失数均居首位。
2、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发布推广股票、外汇等投资理财信息,打着有内幕消息、回报丰厚的幌子,诱导受害人在特定网站小额投资获利,诱导其不断加大投入。当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则会无法提现。
3、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发布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私下交易,要求私下转账。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再诱骗其继续转账汇款,最后将其拉黑。
4、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理赔等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共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5、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下载虚假贷款 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三、预防电信诈骗手段
1.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 APP
这款APP能有效帮助用户识别和拦截各类电信诈骗信息和电话,是从源头上防止被骗的重要工具。
2.不轻信任何虚假信息
对于收到的中奖、退税、家人意外受伤等需要汇款的信息或电话,一定要仔细甄别,切勿轻易相信。同时,网购时应在官方平台进行,避免在非官方平台交易或沟通。
3.保护好个人信息
不要随便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也不要随意填写网络上的调查问卷,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4.对过于热情的陌生人保持警惕
当陌生人对你过分热情或者主动提供帮助时,应保持警惕,不要轻易接受其提供的物品或服务,以免上当受骗。
5.多做调查印证
在接到培训通知、银行升级、招工等信息时,应及时向相关单位或机构进行咨询、核对,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后再作决定。
6.提高思想认识
要认识到电信诈骗的危害性,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求助。
四、反诈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简称《反诈法》)中与学生群体相关的内容,明确规定:
1.租售电话卡、银行卡(“两卡”)及微信、QQ等网络账号,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面临刑事处罚及信用惩戒(如限制办卡、贷款等)。
2.参与“跑分”洗钱(为诈骗资金提供转账通道)、为诈骗活动引流推广(如转发虚假链接)、提供虚假网站/APP技术支持等行为,均属违法犯罪,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八大反诈利器”
1.国家反诈中心APP
2.96110反诈专线
3.“云闪付”APP反诈功能
4.银行卡账户分类管理
5.电话卡“一证通查”
6.诈骗电话短信拦截系统
7.“断卡”行动
8.全国反诈大数据平台
反诈路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