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秋风掠过枝头,将枫叶染成绯红,将桂花酿成暗香,我们便知晓——重阳,已悄然至。
这个始于战国、盛于唐宋的传统节日,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既有对秋日盛景的欣赏,更有对长辈的敬重、对亲人的思念。它不像春节那般热闹,也不似中秋那般圆满,却以一份“慢下来”的温柔,提醒我们:时光在走,别错过与长辈相伴的每一个当下。
重阳的老味道,藏着岁月的暖。
小时候,总盼着重阳。不是为了登高望远,而是惦记着奶奶蒸的重阳糕——糯米裹着豆沙,表面撒上红枣、核桃,咬一口软糯香甜,热气里满是烟火气。奶奶总说:“吃了重阳糕,岁岁都登高。”那时不懂这话的深意,只觉得能黏在她身边,就是最安心的时光。
长大后才明白,重阳的习俗从来不是形式:
插一支茱萸,是古人对亲友平安的祈愿;
登一次高山,是在开阔天地间感念岁月;
赏一轮秋菊,是在寒霜里品悟“晚节留香”的风骨;
陪长辈喝一杯菊花酒,是把“健康长寿”的祝福,融进浅浅酒香里。
这些代代相传的仪式,藏着的不过是中国人最真挚的心愿:愿时光慢些走,愿爱的人常伴左右。
重阳不是“老人节”,是属于每个人的“时光课”
有人说重阳是“老人节”,其实它更像一堂“时光课”:它让我们看见,长辈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他们走过的路、经历的岁月,都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就像爷爷总说“节约粮食”,是因为他吃过苦;奶奶总把旧衣服缝缝补补,是因为她懂得珍惜。那些我们曾觉得“唠叨”的叮嘱,藏着的都是岁月沉淀的智慧。
今日重阳,愿我们都能:
对长辈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敷衍;
对时光多一份敬畏,少一份遗憾;
把“敬老”藏在日常,让“思念”不必等节日。
毕竟,最好的孝顺,从不是“以后再说”,而是“此刻就做”。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愿天下长辈,都能安康长寿,笑看秋光!